一、政策动态:监管强化与创新支持并行
1. 市场监管总局重拳整治“内卷式”竞争
2025年2月25日,市场监管总局与隆基绿能、阿里集团、京东集团等7家行业龙头企业座谈,明确将加强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监管,推动解决企业公平竞争难题。此次座谈会被视为对平台经济监管的延续,旨在引导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而非价格战实现差异化竞争。
2. 证监会深化资本市场改革
证监会主席吴清在《新型工业化》期刊发文强调,资本市场需优先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企业,通过优化发行上市、私募创投等制度安排,增强对“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技术”的包容性。这一表态为科技企业融资提供了政策保障,同时明确遏制“两高”项目盲目发展,推动绿色金融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。
3. 民营经济法治保障再升级
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二审稿新增条款,明确禁止无依据收费或摊派,并强化行业协会在融资中的作用。草案要求国务院定期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民营经济发展情况,进一步夯实法治化营商环境。
二、市场反应:政策红利与风险博弈交织
1. A股成交额连续两日破2万亿,板块轮动显著
2月27日,A股成交额达1.94万亿元,钢铁、券商板块领涨,但AI、CRO概念股回调明显。北向资金净买入超100亿元,港股恒生科技指数涨5%,内房股爆发,世茂集团单日涨幅超30%。市场呈现“政策敏感型”特征,资金加速向政策支持的基建、算力领域倾斜。
2. 港股与美股分化加剧
港股中资券商股受合并传闻扰动,中国银河、中金公司股价大幅波动,但最终两公司均否认合并计划。美股方面,英伟达财报超预期推动纳指微涨0.26%,但特斯拉因市场担忧需求疲软股价跌近4%,中概股金龙指数涨3.66%。
3. 两融数据披露规则调整引发关注
中证金融宣布自3月1日起不再披露融资融券每日数据,仅保留转融通业务数据。分析认为此举或为优化市场流动性管理,但短期可能增加交易透明度风险。
三、企业行动:技术迭代与全球化布局加速
1. 小米双Ultra发布会引爆消费电子市场
2月27日,小米推出SU7 Ultra旗舰轿车、AI眼镜等新品,汽车产业链相关股票凯众股份、歌尔股份应声上涨。同时,小米宣布与DeepSeek合作优化AI算力成本,API调用价格在夜间时段最高下调75%。
2. 英伟达财报超预期,AI算力需求持续旺盛
英伟达2025财年Q4营收393亿美元,同比增长78%,数据中心业务收入达356亿美元,同比增长93%。CEO黄仁勋表示,Blackwell芯片需求强劲,预计2026年Q1营收430亿美元。受此提振,台积电、中际旭创等供应链企业股价走强。
3. 阿里巴巴加码云与AI基建
继2024年宣布投入2000亿元后,阿里巴巴进一步提出未来三年投入超3800亿元建设“云端-边缘端”一体化算力网络,目标支持智能制造、智慧城市等场景应用。此举或重塑国内算力竞争格局,中科曙光、浪潮信息等硬件供应商受益。
四、国际局势:地缘风险与贸易摩擦升级
1. 特朗普政府宣布对多国加征关税
2月27日,特朗普宣布自4月2日起对墨西哥、加拿大商品征收25%关税,并拟对欧盟汽车及产品加税。欧盟随即威胁扩大报复性关税清单至280亿欧元,涉及汽车、农产品等领域。市场担忧全球供应链重构,原油、农产品期货价格波动加剧。
2. 乌克兰与美国签署矿产框架协议
乌克兰政府批准与美合作开发稀土资源,协议规定乌方将未来资源收益的50%投入重建基金,并强调安全保障条款。分析认为此举或削弱俄罗斯在稀土领域的影响力,但执行仍面临地缘政治不确定性。
3. 中俄深化战略协作
国家主席习近平与俄罗斯总统普京通电话,强调中俄关系“不针对第三方”,将共同应对国际挑战。双方同意加强能源、科技等领域合作,为全球战略稳定注入确定性。
五、未来展望: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变局
1. 资本市场改革深化: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
证监会明确推动长期资金入市,完善退市制度,优化上市公司结构。分析认为,2025年或成“并购重组大年”,科技领军企业将通过资源整合加速产业升级。
2. 新质生产力驱动:农业与低空经济成增长新引擎
中央一号文件提出“智慧农业示范工程”,计划在全国建设100个数字农业试点县;民用航空法修订草案明确低空经济发展空域需求,预计2030年相关产业规模将突破2万亿元。
3. 风险与机遇并存:警惕短期波动与长期价值
尽管政策利好频出,但市场短期面临流动性收紧、地缘冲突等压力。机构建议关注“政策免疫+业绩确定性”板块,如算力基础设施、新能源车产业链,同时规避高估值概念股。
总结与启示
今日财经热点呈现“政策调整引导市场方向、科技突破重塑竞争格局、国际博弈加剧不确定性”的多重特征。从证监会强化监管到阿里、小米的战略布局,再到特朗普关税政策冲击全球供应链,各方力量交织推动经济格局重构。未来,如何在政策引导与市场规律间寻求平衡,将是决定中国经济航向的关键。
套图传送门